书籍库
心经
心经
释迦牟尼

心经

释迦牟尼 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也称为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简称《般若心经》或《心经》,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、博大精深、提纲挈领、极为重要的经典,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。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。
书评  · 10
发表书评
用户头像知书客706353
真心是无心之心,何以叫无心之心呢?即是不起念时,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,却无分别,寂然不动的,此是真心;如一起了念,分别人事,而可以心不颠倒,亦不逐境流浪,顿然归到无心本位,此还是真心。至于念念流浪,不觉渐渐入了迷途,此名妄心,但本体勿失的。这部心经,就教你凛觉的法子,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?什么是苦厄?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?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。 读经当重意义,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。
2025年04月17日
用户头像知书客381447
《心经》不仅是哲学思辨的文本,更是修行实践的指南。其倡导的 “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” 并非否定感官存在,而是通过消解对感官经验的执着,抵达 “心无挂碍” 的自在境界。现代社会中,这一智慧被重新诠释为应对焦虑与异化的良方:从抄经静心到禅坐观照,无数人借此平息内心的喧嚣,实现与自我的和解。经文末尾的 “般若波罗蜜多咒” 更将抽象哲理具象化为音声法门,使修行者得以在持诵中体悟 “能除一切苦” 的实相。
2025年04月16日
用户头像知书客699023
中国典籍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微言大义,这部心经总共不到三百个字,道德经也不过三千言。过于简练以至于后世人有各种各样的解读,让人觉得有些故弄玄虚。中国的哲学本质是逃避问题,佛家所谓文字障,道家所谓非常道,非常名,都是在逃避。 有人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套进去,说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文本的局限性,以此来证明中华文明的优越性。 站不住脚,西方哲学从认识世界,认识自我到认识语言,这一路刨根问底发展出了天文学,物理学,化学,数学等自然学科。 而中国的哲人向来是妥协中庸的,找不到答案就不用找了,告诉后人凡有所相皆是虚妄,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 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,你凭什么说有生于无?有所谓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,玄在哪?妙在哪?这中间必要的过程被省略了。 中国人不缺乏耐心和头脑,但做学问真的需要笨一点,问题需要一项一项的去解决。
2025年04月16日
用户头像知书客447033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。
2025年04月16日
用户头像知书客491475
(其实自己读的是“DL喇嘛讲心经”, 加入了一些金刚乘的“调料”,本土禅宗是怎么理解呢,我想之后还是会看看这本书吧。) 读完我的第一本佛教经典坛经,就开始看的是心经,看的是DL喇嘛的讲解(感谢21世纪伟大科技,谁也不能阻止信息传播)。佛陀几转法轮的故事略有了解了,四圣谛和空性在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性已经知道,那么在这里我肤浅理解中印象最深的就是“空”与“色”。 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是说“色”的空性与“色”同性,为什么呢?这就是因为“色即是空空即是色”。 一切诸法都是“缘起而有”,更证明诸法的自性空。这样的一种哲学思维,虽然感觉有些熟悉,但这么说于我很是新鲜,好像开了一片新天地。 除此之外,还有对于“发心”的了解。这与坛经讲的是很相关很一致,发心是清净、善的,那么纵使外在行为是粗鲁、是汲汲营营,也是善行。回过头看这也是色与空的道理,行为、表达也是种“色相”,本性本身就是空的。那么这样理解,对于大街的乞者,辨不明是真是假,是否应该施舍?对于工作中,必须摆出的态度、言语,不一定合乎真性格,是否需要改变?等等,这就有了答案。这都取决于发心。如果本意就是欺罔、虚伪,外在行为温柔、可人也不是善法。 另有一点是显教与密教。或许是之前和藏传佛教的诸多因缘,认识的活佛,了解故事,看到的信仰力量,我对藏传是很有兴趣的。但看了DL喇嘛本人的书和好几仁波切的讲座,无一例外都说到的是显教基础之重要,尤其对于国人,禅宗是进入血液里的。在这上面学好佛法,未来有了机缘,再加一点金刚乘也好。 我对于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态度呢?记得当时骑车,路过色达,看了天葬(算是我不净观的修行),看了山谷里的信仰生活,面对金色的坛城,满山的经幡,大家都生起不少对究极问题的感概,同行的老外忽然问我“ Do you have a faith?", 我回答” Not yet". 我想现在这也是我的态度吧。从理性角度看,不管是显教还是密教,在国内都有很大程度的崇拜、个人崇拜、仪式崇拜,这或许在推广信仰,传播基本佛理上有过重要作用,却不是我欣赏的,佛陀本人似乎也不愿意这样。但是我很愿意再进一步研究佛理,在某个阶段,或许现在已经就是呢,皈依我认识的佛陀。
2025年04月16日